ag尊龙凯时官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尹渝来:固种质根基苏芡育种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12-12 20:27:57    浏览:

[返回]

  ag尊龙凯时官网原标题: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尹渝来:固种质根基,苏芡育种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7月5日至7日,习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水平。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习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了我!做强‘中国芯’,培育新种子,作为育种人,我深刻意识到,只有不断挖掘优良种质基因,才能真正让中国百姓吃得好、过得富!”近日,扬子晚报联合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来到了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姑苏乡土人才、研究所所长尹渝来一同漫步试验田,发掘衷心芡实育种的姑苏乡情,分享科技创新和产业对接的工作秘籍。

  “1996年从学校毕业后,我就开始从事蔬菜育种研究。”尹渝来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在工作近8年后,调整了研究方向,从陆生蔬菜转向以“芡实”为主的水生蔬菜育种研究。

  “‘斜拂芡盘轻鹜下,细穿菱线小鲵游’,早在唐代,就有关于种植苏芡的记载,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作为地方性研究所,便承担了弘扬地方特色、开拓芡实育种研究的职责。”尹渝来补充到,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苏州地方特色“水八仙”尤其是芡实情有独钟,想为家乡特色发展献一份力。“我十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芡实产量和品相,进行提档升级,发扬苏州芡实等特色产品!”

  “但奈何水生蔬菜育种研究‘吃力不讨好’!”尹渝来介绍,不同于其他作物,芡实本身的习性对育种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不少难度。“一个芡实果实内,有近百颗籽粒,若将这百颗籽粒播种下去,占地将近一亩!”而且,芡实种子并不能像水稻和小麦一样经特殊处理后保存在仓库内,必须持续不断地种植在池塘里才能维持生命,这无疑对种植面积资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的试验田和种质资源圃加起来才四十多亩!”除此之外,从事芡实育种研究的机构和高校也为数不多,尹渝来不仅缺少可交流借鉴的对象和资源,在项目申报上也难以和小麦、水稻等传统育种研究相竞争,因此在经济方面也面临极大压力。

  从育种方法到栽培技术,从方向选择到产品创新,尹渝来扎根池塘,“泡”在实验室里,不断充实自身知识技能,并凭借认真实干的精神打动了前辈,向其争取到了项目申报方面的帮助。

  “芡实作为苏州的一大特产,苏州市政府各部门对芡实育种研究的扶持力度走在全国前列。”尹渝来补充说,芡实在全国的人工载种面积不超二十万亩,江苏省则占据了四分之三,甚至早在2010年,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就出资建立了包括芡实在内的‘水八仙’种质资源保护库。“在市政府各部门的帮助下,研究所内上到所长,下到普通技术人员,都在为苏州芡实的育种研究而奋斗。”

  尹渝来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2004年,不少苏州本地居民都不知晓芡实是“水八仙”之一,甚至有外省的水生蔬菜研究专家不知道芡实这个作物。但到了2017年,“吴中鸡头米”成功申报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第一代芡实也在全国实现了70%的市场推广种植。

  “2004年研究起步的时候可谓步履维艰。”尹渝来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先前的芡实育种都是利用种植资源进行提纯复壮,选择留下较优品种,而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首创了芡实的杂交育种技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品种。

  研究初期,尹渝来观察到,苏州老百姓主要栽种的芡实品种为“紫花苏芡”,该品种果实不小,但果实外壁十分厚重,出米率仅有20%,一斤果实只能剥出二两多的米仁,“耗时耗力产量还低”。为了寻找较优父本,尹渝来跑遍了江南一带,发现苏州地区的野芡果实虽然偏小,但果实外壁更薄,米仁也更为饱满,出米率可以达到50%左右。

  综合两个芡实品种的优势以研发新品种,尹渝来开始了杂交育种工作。“芡实开花所需的温度不高,在凌晨6点过后就会自花授粉。”为了抢在自花授粉前完成杂交工作,尹渝来天未亮就得起床,早早地换上下水裤踏进泥塘。因为泥塘土质松软,加之早期对泥塘地形不甚熟悉,尹渝来没少摔跟头,但也只能爬起身、抹把脸,继续人工授粉。此外,芡实的花期在7至9月份,正好是一年内的最炎热的季节,尹渝来也不得不顶着烈日,在池塘里考察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测量叶柄长短和粗细,记录叶片大小,观测花朵颜色……“光是花的颜色就有近10种,这个过程真的充满了艰辛。”尹渝来说。

  “在池塘里不像在田地里,人移动较慢,一人一天只能观测一亩地左右。”人力紧缺的现实情况,意味着尹渝来不得不承担更多工作。为了加快育种工作速度,尹渝来还尝试了加代育种,但他发现,不论是使用低温处理、施加药剂,抑或是到海南进行种植,都无法实现一年内种上两季芡实的愿望。

  “一年种一代,每种一代植株数就要乘上百倍,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保留性状较优的品种。”百万种数,精挑细选,尹渝来带领团队,一直到2010年,才逐渐选育出较为完善的新品种。尹渝来介绍,新研制的杂交芡实品种产量能够增加10%到15%,米仁大小也由原来的0.8至0.9厘米增加至了1.1厘米。“原本紫花苏芡的米仁大小不一,饱满度差异较大,现在的米仁颗颗珍珠般洁白圆润,观赏性也提上了一个档次!”此外,得益于野芡的生命力,新品种抵抗叶瘤病、叶斑病的能力也有所改善。

  六年蛰伏为成果涌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在2011年到2012年的一年多时间,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制出了“姑苏芡”1号至5号共5个芡实新品种,并且有三个品种通过了江苏省非重要农作物品种的鉴定,还有两个通过了第三方专家评价,真正实现了品种创新的大丰收!

  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试验田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了数十个二十多平米的池塘,整齐地排列开去。池塘的水面上铺满了圆形的芡实叶片,有不少紫色的芡实花朵从叶片中探出了水面。“这个池塘里种的是最新研制的第三代品种苏芡20号,各性状品质都远优于现在的主栽品种,能更好地普惠老百姓。”尹渝来表示,研发出新品种还只是自己工作的“起步阶段”,唯有将其推广种植,并富民增收,才算是完成了研究所的任务和使命。

  自2015年以来,尹渝来愈发重视品种推广的重要性,他一次次跑进各个村镇,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向农民推广种植新的芡实品种。“闭门羹年年吃,哪怕到现在也是!”尹渝来回忆,有的百姓难以相信新品种能带来如此大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便要自己“打包票”能增产多少。“我不能作出许诺,因为芡实产量还和后期田间管理相关,要是承诺增产多少会影响农民的种植态度,最后仍会归咎于新品种质量。”于是,作为科研人员的尹渝来,不得不挨家挨户地跟农民沟通,不断答疑解惑。

  在推广期间,尹渝来还会纠正农民在种植芡实中犯下的错误,指导其除草、打药、灭螺丝等等管理细节。农村跑得多了,尹渝来和不少农民渐渐熟络,其真诚也让部分农民愿意尝试小范围的推广种植。除此之外,尹渝来还和部分农业农村局的推广部门及乡镇合作社进行合作,通过项目等形式,为种植新品种的农民提供指导和补助。

  2021年,尹渝来在甪直镇、同里镇、以及苏北地区部分乡镇小范围推广了苏芡20号品种。“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观感品相,新品种都切切实实地符合了百姓的需求。”尹渝来表示,原市场主栽品种每亩产量100斤,但在试验田内,新品种的亩产量达到了150斤,而且价格能卖到上百元一斤!

  “农业科技要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科研人员不能高高在上,要多跑田间,和农民多沟通。什么时候新品种推广种植率50%以上,农民致富增收了,就达成研究所的目标了!”尹渝来说。

  在芡实育种研究中,人力不足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直接限制了研究进程,这曾让尹渝来倍感无奈:“我们不得不放弃绝大部分的种子,其中不乏优质的种质资源。”在2020年成为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后,尹渝来承担起新的责任,在引进培育更多新鲜力量的同时,致力发掘扩增研究所收入的途径,为研究所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奠定基础。

  “育种研究是需要高度责任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工作。”哪怕成为所长后,尹渝来仍坚持亲自面试,确保招进来的人才可行可用。“手把手指导只会耽误新人发展。”尹渝来介绍,自己会对年轻人的研究方向进行引导,在方向与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相符的前提下,由其自行探索、开发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尹渝来也会以身作则,带头下田,在田间言传身教,教授各种调研考察和培育种植事项。

  正如前辈带领培育尹渝来一样,尹渝来也会为新人申请项目,交给其全权负责,通过项目成果增强新人的成就感、责任感。“项目取得成果后对提升职称也有帮助,这反过来又助力后续的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尹渝来说。

  “青年人才更看重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但这也要建立在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安全需求上的基础上。”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为育种研究创造更多资源,尹渝来也在想方设法地通过科技服务等措施进行创收。尹渝来表示,自己曾在2022年争取到了一项科技服务项目,为研究所带来了近80万的收入,该笔资金的部分金额也将用于对科研人员的奖励。

  “习多次强调育种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性。非重要农作物育种研究,能让百姓吃得更好、过得更富。芡实作为苏州代表性农产品,真正做到了富民增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点‘米’成‘金’。我也将继续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为芡实育种研究和成果转化开拓更大空间!”尹渝来说。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