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ag尊龙凯时官网时代 新农人|田守波:“菜篮子”“果盘子” 里的科技兴农

发布时间:2023-12-09 21:53:42    浏览:

[返回]

  早春,上海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里成片的樱花盛开,田守波载着记者路过时忍不住停车拍了一张照片,这是这位科研农业人在樱花绽放后第一次路过这条主干道——春季是育苗栽种的关键时期,每日清晨七点半,他走进试验站便一头扎进门口的甜瓜棚,“看一下田间的长势,有没有发病的,是不是缺水,这些东西你看完了之后心里会踏实。”

  今年是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科研人员田守波扎根农业的第十一年。从上海海洋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蔬菜瓜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积极开展机械化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用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连片的大棚和广袤的种植田成为了田守波及团队的科研厚土,在这里,他们培育着农作物优质新品种,也探索推广着农业新技术。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生物育种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以前我们重点解决的是吃‘饱’的问题,现在则关注吃‘好’的问题。以前有些甜瓜,个头大的果实产量高但口感较差,市民不喜欢,卖得不好,农民收益也不好。”在日本调研时,高品质的甜瓜可以卖到每个300元人民币给田守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创新资源、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是在解决市民对高品质的需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面向现实需求,让市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变得更丰富。

  田守波带着记者进入甜瓜棚,记者看到,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些绑着编号的甜瓜苗大约到6月就能成熟,未来的两个月,田守波便会扎根在大棚里观察这批甜瓜,这是他最期待的时刻。“这棵苗就是我们星星蜜一号的。”小小的幼苗在田守波的眼中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为了适应上海市民对高品质和特色瓜的需求,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创新。”这种甜瓜的果皮色白光滑、上有深绿条斑,就像流星划过,果肉口感细腻松软,风味香甜。去年3月至5月,他连续57天每天穿梭于基地的田间地头,完成了69个大棚的品种定植、200余份种质资源材料的鉴定与授粉、2万余株材料的田间调查。3月16日在浦东定植好的流星瓜,通过团队线上指导,在最终的品鉴会上,这一批甜瓜表现惊艳,仅“星星蜜一号”单个品种成果意向转化费就达200万元,据田守波介绍,这种甜瓜一般产量可达2500-4500斤,亩产值可达1.5万-2万元。

  庄行综合试验站20亩地的甜瓜棚里孕育着大约200个带着编号的甜瓜组合,这些组合成为带有“身份证”的正式品种需要大约5年的时间,要经历亲本的创制、杂交、考种、评比、示范栽种等过程,涉及到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所以当你知道国外有一个新品种再想超过它,你已经至少迟了五年左右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对接,时刻跟他们保持并跑甚至领跑的一种状态,这是田守波眼中作为一个新时代新农人的使命和责任。

  像田守波这样在田间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的科研新农人,有时浑身沾满泥土,有时一身白大褂,农具、实验仪器操作自如,他们将自己培育出来的国产新品种端上市民的餐桌,用农业科技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将农业高质量发展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献智献力。

  “农业科技的不断推进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创新也是种业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从“1”到“10”再到“100”的突破,需要将更多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为避免实验结果“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境,每当选育出了新的品种,田守波的团队总会邀请上海市各大合作社前来品鉴,“去年有农民不敢尝试新品种,我说种好了之后我们全程都会给你跟踪配套知识,结果他种的效果特别好,上海出现低温气候也没有影响瓜的收获。”田守波带着团队深入乡村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不仅促进了上海本土成果的应用推广转化,也有效避免了科研与产业的脱节。

  “田老师,您看看我这个叶子怎么皱了?”采访间隙,田守波接到了来自一家合作社的电话,解决这样的求助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常态。“品种创新是解决市民对高品质的需求,栽培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农民的收益。农户种了你的瓜,投入了土地成本、时间成本、劳动力成本,然后最后如果不赚钱,那你这个品质说它再好也没用。”创新、应用、成果孵化,切实解决农民生产问题,这是田守波认为一个科研新农人必须挑起的责任。

  今年沪郊100多亩的新品种推广示范田,超过40家合作社,田守波平均每年奔波3万公里,推广机械化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踪,从种植方法到关键环节的管理给农民提供模式指导。

  据田守波介绍,目前上海农科院园艺所已经形成了综合科研成果考核机制,由会议、论文考核转变为根据实际应用业绩来检验成果的成熟性和产业化的前景。农业科技创新重在实用,当下,农民合作社存在缺乏科技投资的成本、欠缺规模化应用科技成果的实力的问题,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科研创新成果在广大农民群体里进行推广,把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田间的生产力,才能真正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截至今天,田守波所在团队获得农业部登记甜瓜品种10个,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选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多万亩,每年推广服务覆盖农民人数超千人。

  “这十多年来,其实我也是看着上海的农业在变化的。”田守波回忆,生产环境的改变,生产效率上的提升,智能化、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让农业科研的工作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入进来。以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为例,69名科研人员接近三分之一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让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增强。科技人员下乡入村,为快速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着农科智慧。“近五年,我特别注意到年轻的科研人员愿意去合作社交流了,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那新品种将来就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最后流转到市民的餐桌上。”

  展望未来,田守波希望,每一个科研新农人都能脚踏实地,围绕现实需求,优化栽培技术,让市民吃好菜,让农民轻松种菜赚钱,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成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ag尊龙凯时官网ag尊龙凯时官网

搜索